這一次,讓孩子帶著你旅行!

天下雜誌  李淑菁  2018-07-24

往往有中上階級學生細數著大學之前,父母已經帶著他/她們跟團去過了哪些國家,因此以為自己已經「走過了」許多地方,以為世界就是長這樣。因此,在人生最應該探索、充滿好奇與渴望的大學階段,反而哪裡都不想去。

也有家境只算過得去的國中生,從小跟著父母國內員工旅遊,吃好住好。前年全家第一次跟團到日本,吃好住好,也上了癮。今年規劃去韓國前,我說「要不要跟孩子試著一起規劃共同的旅程?首爾的旅行很容易的!」媽媽說「孩子功課很重啦,沒時間研究」,於是再找了一個吃好住好團,五天花掉辛苦幾年存下來的錢。

對孩子而言,他不知道這是媽媽的辛苦錢,只知道吃好住好是正常,之後再也回不去了!

廉價的代價比你想像中更高

臺灣旅遊市場似乎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管參加團體旅遊、機加酒自由行或只買機票,價格差異不大。許多人考慮團體旅遊有吃、有住、有人安排好行程不必動腦、有人照顧,也感覺比較安心,許多中高齡國人傾向選擇團體旅遊。

那是一種被包裹在旅行社精心規劃中的「透明氣球之旅」。旅行的樣子只剩被填滿的行程,跟當地社會文化脫節,只能從導遊口中「聽到」世界的樣子。他不會有時間讓妳/你跟當地有太多互動,只負責讓你/妳「看到」巴黎鐵塔、「體驗」到香榭大道──至於要「看到」什麼、「體驗」什麼,也都是被安排過的。

對於長者而言,這樣的旅行方式是對於年輕時代辛苦打拚工作的補償,用舒服的方向看世界。對於年輕人來講,跟團的代價可能比想像高出許多,而且是不可逆的,對中上階級的孩子如此,對勞動階級孩子而言,代價可能更高,全然失去階級翻轉的動力──堅韌、挫折耐受力、彈性、恆毅力等。

對於沒有自助旅行經驗者,參團的選擇可以理解,然而跟著參團的孩子在習慣吃好、住好、張羅好好的觀光型態後,他/她以後可能沒有辦法住到青年旅館的團體房、難以想像不知下一餐可能在哪裡的情況,沒有辦法忍受行程模糊的旅行,尤其難以看到世界多元的姿態。

在旅行中直接面對關係

旅行的意義,或許不僅止於斷開工作、吃好、住好而已。非跟團式的旅行,還有許多關係上的價值與意義,那是用錢無法衡量的。沒有被塞滿的行程,直接面對的是關係與生命對話。

龍應台在新出版《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一書中談的是生命這堂課,這些跟孩子「談話」的完成,則有賴於已成日常的年度母子旅行,「這種兩個人的旅行非嘗試不可!」龍應台在4月24日媒體茶敘上說。她在書中寫到:

15年前我就開啟了一個傳統──每一年,和他們一對一旅行一兩次。和飛力蒲曾經沿著湄公河從泰北一路南漂到寮國……這個月我們即將啟程去緬甸看佛寺,一個一個地看。”

“兩個人的旅途意味著什麼?”

 “自由。”

如果我去探視他們,他們深深陷在既有的生活規律裡,滿腦子塞滿屬於他們的牽絆,再怎麼殷勤,我的到訪都是外來的介入,相處的每一個小時都是他們努力額外抽出的時間,再甜蜜也是負擔。

兩個人外出旅行,脫離了原有環境框架,突然就出現一個寬闊的空間。這時的朝夕陪伴,並肩看向窗外,探索人生長河上流動的風光,不論長短,都是最醇厚的相處,最專心的對待。

龍應台認為傳統華人社會親子關係強調「輩份」,其實親子間平等的朋友關係,可以一起去旅行、一起清晨爬山看茅草,製造彼此能夠專心對待的時間與空間,或許是在生命大流動之中很重要的媒介。

給彼此一個共同學習的機會

「孩子大約13歲的時候,就可以培養她/他們嘗試規劃旅程」,龍應台說。

其實我覺得可以更早就讓孩子學習參與旅行的規劃,而非只是一個「被移動的家庭小成員」而已!妳/你會發現,孩子比想像中更有能力,然後再透過旅行長出更多能力。

暑假到了,這次是否放手讓孩子主導規劃旅行,或者跟孩子一起討論共同的旅行?有進入中年的家長說「我們英文不好,不知道怎麼旅行!」倘若孩子看到的是英文不好、沒有自主旅行經驗的爸媽都願意學習如何旅行,孩子會如何重新看待「學習」這件事呢?倘若有機會讓青春期的孩子開始主導或參與家庭旅行的規劃,該次旅行對她/他的意義,絕對不只是5天走馬看花的旅行團而已。

廉價的代價遠比妳想像更高。但只買便宜廉價航空機票帶來的收穫,或許不只「看」風景而已!

本文引用天下雜誌 :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123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