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閱讀的影響力與省思

我們常透過閱讀獲取新知,學習前人智慧的結晶,也從中得到心靈的撫慰,以及消遣娛樂。所謂開卷有益,您多久沒有去書店逛逛?多久不曾踏進圖書館?很多人愈來越習慣打開手機閱讀網路的資訊,雖說快又方便,但是,往往無法深入。閱讀對於一個國家國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我們來分享這篇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的研究報告,瞭解閱讀對德國發生甚麼影響。

(Photo by Maarten van Maanen)

德式閱讀的影響力與省思

撰稿/陳樂語

聖誕節對歐美人士而言,是相當於華人新年一樣的重大節慶。那麼您知道2013年德國聖誕禮物榜上,最受歡迎的禮物是什麼嗎?

是圖書。

 

德式閱讀的魅力

德國人是一個熱愛閱讀的民族。70%的德國人表示自己喜愛讀書,一半以上的人定期買書,而三分之一的人幾乎有每日閱讀的習慣。人口8000多萬的德國也擁有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更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德式閱讀文化也能從生活中見微知著。家庭中,多數家長都願意陪孩子進行共讀時光;校園裡,老師也安排許多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充分學習。德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設立圖書館,提供完善服務和促進閱讀推廣;每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作為圖書文化與商業的交流平台,更顯示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對閱讀的重視。德國人認為,經年累月的閱讀有助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閱讀幾乎是全民共有的生活習慣之一。

(Photo by IchZeit)

 

台式閱讀的改變

若我們將眼光拉回台灣,便會想起在2013年,文化部長龍應台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台灣出版業發展策略」時指出,國人每人年均閱讀量為兩本書。而今年文化部的調查則顯示,台灣人每人的年均閱讀量是十三本書。如此劇烈的變化,其背後原因也不見得樂觀,因為根據《遠見雜誌》2014年的「全民閱讀力大調查」,台灣人15歲以上完全不看書的比率從以往的24.1%增加至27.9%。年均閱讀量的增加,或許是因計算標準不同,甚至是「閱讀」的定義改變了。即是將「部分翻閱」視同「讀完一本」;另也有超過六成的人認為,上社群網站查看消息和貼文,也算是閱讀的一種。這些訊息都揭示出國人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網路通訊造成的巨大影響力。

網路時代的淺閱讀

和長期養成的德式閱讀文化相較,網路時代的「淺閱讀」已然成為大眾的習慣。成千上萬的資訊,透過便捷且五花八門的網路平台不斷轉載,變得唾手可得且具有高近用性。人們每天在巨量的資訊中翻找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又因時間有限,便僅快速地瀏覽文章、略知內容,看似高效率地吸收了豐富的資訊,卻忽略了背後可能帶來的幾個隱憂:

(1) 資訊的真實性–網路資訊的來源多樣且龐雜,不僅時常出現引注錯誤、未標示清楚來源等現象,更充斥著輿論謠言或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傳播的角度看來,現今的網路使用者身兼資訊發送者、接收者與守門人,角色定位複雜;加上淺層的瀏覽習慣,都較容易導致判讀的失準,且忽略檢視資訊內容的真實性。

(2) 思考深度淺化–在片段性的資訊吸收過程中,人們的思維不再具有連貫的系統性,而是不斷被新話題吸引目光,來回跳躍。然而事實上,「已讀、知道」和「理解、內化」是落差極大的閱讀層次,一旦習慣了淺層瀏覽,人們往後是否會對較為麻煩、深入的思考方式感到怠惰?淺閱讀確實有其方便之處,它使人在短時間內觸擊萬千訊息,卻也可能犧牲了以往深度閱讀培養出的思辨能力。

從PISA測驗看德國教育改革

提及德國的閱讀,也令人想起德國多年前在PISA測驗中所受的打擊,以及近十年來在教育政策改革中所費的苦心及最終獲得的成效。

PISA是OECD全球經濟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自2000年開始每三年一次針對全世界各國的15歲學生進行測驗,其中包含了科學、數學及閱讀三個項目。依據題目設計方式及計畫宗旨,多數國家都將PISA視為檢視國家教育成果與中學生數理、閱讀素養的指標。

2000年德國PISA測驗結果在32個受試國家中(後來新增的11國為隔年另測),僅排名第22位,三個項目都遠低於開發中國家的平均。這意味著,約有五分之一的德國中學生,閱讀理解和數理能力仍滯留在小學水準。

當時,這樣的測驗結果不僅使德國社會一陣譁然,也震驚了德國教育當局。幾經檢討,德國在教育政策上著手進行多方面的改革:

(1) 更完整的學習課程–德國小學生在四年級(10歲)之後,必須依據學業表現或個人性向,選擇進入技職體系就讀、繼續朝學術升學前進或是綜合式的高中。德國教育界認為,過早的分班分流,可能導致基礎學習不完整,或阻礙潛力發展的可能,這些皆反映在PISA中。因此,德國學校便開始加深學科和通識的教育,並引入更完善的生涯輔導機制與工作實習機會,以期學生能在面對生涯規劃時更能充分準備。

(2) 上課時數增加–德國的學生大多都只上半天的課,相較於OECD 會員國中,八歲學童日均上課時數是788小時,在德國卻只有626小時。但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學校改為全日制,比例達到30%,授課也能達到更完整、充實的學習效果。

(3) 統一標準–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在各個聯邦的教育政策並不盡相同。不過,近年來,各州都引進了統一的教育標準,讓師生和家長都能明瞭每個教育階段的學習目標。

(4) 圖書館閱讀推廣–為了提高青少年的閱讀能力,德國圖書館除提供傳統閱覽服務,也建置了許多科技設備、線上資料庫,還舉辦多樣展覽、主題讀書會等活動,致力於全民閱讀的推廣。以「閱讀在德國」(Lesen in Deutschland)網站的建置為例,現今的圖書館服務,是使「閱讀」以更多元的形式傳達,並應用、實踐於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些都有助於德國學生、乃至於民眾培養閱讀的素養。

於是,在德國的教育改革進行十多年後,2012的PISA測驗收穫了其成果。65個受試國家中,德國排名第16。科學維持一貫高水準,數學進步不少,閱讀也是第一次高於OECD會員國平均分數。

PISA不僅使德國的教育正視了改革的必要性,如今的成效也使德國教育當局對於未來的教育政策有了更明確的定位。然而,新的課題同樣接踵而至。接下來,還有技術與學術人才培養的平衡、移民與弱勢家庭的輔導教育等議題,等待著德國政府一一處理。

德式閱讀的影響力從生活中扎根,透過家庭和教育落實,並與時俱進地持續變化。而在速食閱讀文化蔚為潮流的當代,人民的基本閱讀素養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培養深度閱讀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閱讀推廣的進行,將是國民與政府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文引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德式閱讀的影響力與省思 https://www.lis.ntu.edu.tw/?p=3456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