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變「海綿」

雨太多怎麼辦?讓城市變「海綿」

南部連日大雨,海綿城市的概念又被大家注意。本文轉載自去年(2017-06-04)天下雜誌談到荷蘭鹿特丹的作法很值得我們的政府借鏡。

雨太多怎麼辦?讓城市變「海綿」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瞬間暴雨在大台北地區造成大淹水,全台各地也傳災情。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讓未來瞬間暴雨只會愈來愈頻繁,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把城市變「海綿」,排水之外,也要能「吸水」。

最近三天,本來細雨綿綿的梅雨,突然變成了瞬間暴雨,台北市中心大街小巷幾乎都淹水,全台各地也都傳出災情,甚至造成傷亡。從政府到民眾,都措手不及,沒想到會如此嚴重。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從6月2日零點開始,台北市和新北市在短短兩天就「倒下」超過1200毫米的雨量,三芝單日雨量還創下21年來最高紀錄。

過了周末,雨稍歇,輿論重點從災情討論,轉向該如何面對瞬間強降雨。一些專家指向了台灣現在要更重視「內澇」問題。

什麼是「內澇」?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說,大台北地區的都市防洪基礎設施已很完善,基本上,發生「外澇」機率已經很低,「外澇」意思是河水氾濫或山洪暴發造成淹水。

但是,大台北地區的排水能力,仍然不夠。在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瞬間暴雨次數將愈來愈多的今天與未來,大台北地區將會遇到愈來愈多大水來不及排出去造成的淹水問題,也就是「內澇」。

這次雙北市的災情,大部分就是「內澇」。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強降雨愈來愈頻繁,要解決大都市的「內澇」問題,除了繼續改善水利基礎建設,提升排水能力之外,也要增加「吸水能力」。

所謂的「吸水能力」,就是近年許多歐美城市正在進行的「海綿城市」改造計畫。其中,荷蘭第一大港鹿特丹,是被視為最具代表性的海綿城市。

「荷蘭人居住在海平面以下已經好幾個世紀了,過去造了很多堤防把自己圍起來,但今天我們正面臨愈來愈強,也愈來愈難預測的降雨,」負責永續發展的鹿特丹副市長赫夫倫(Alexandra van Huffelen)對《衛報》說,「所以,在這些堤防後面,我們要把這座城市變成一個海綿。」

找到城市儲水吸水的地方,鹿特丹怎麼做?

鹿特丹的方法,並不是增建更多偉大壯觀的排水基礎建設,讓瞬間強降雨產生的大水,可以迅速排出市中心,而是盡一切可能,在都市中找到可以「儲水」或「吸水」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從都市中的許許多多小地方著手,在很多細節上,想到創新的做法,累積出大效果。

例如,讓市中心許多廣場「下沉」,低於周圍路面和人行道。在強降雨時,這些廣場可以變成臨時滯洪池。

第一座完成的「儲水廣場」,是2013年完工,位在市政中心的Benthemplein廣場。平時,它是有籃球場、公園、露天小劇場的市民開放活動空間。強降雨時,它特殊設計的走道,會引導四周的水流進較低的廣場,發揮蓄水滯洪功能。雨停後,水就慢慢排到鄰近的運河中。

除了「儲水廣場」,鹿特丹市政府在市中心一座大型地下停車場的地底,挖了一個有四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大小的儲水槽。

另外,也在市區內闢建更多「綠地」,包括建築物上可以吸水的綠色屋頂和綠色牆面。

鹿特丹市政府鼓勵各建物住戶或所有人,將原本舖瀝青的屋頂,改成栽種植物的綠色屋頂,市政府補助一半費用。從2008年至今,綠屋頂面積已累積到20萬平方公尺。每一棟建物綠色屋頂在下大雨時吸收一些雨水,累積起來,就可以減少不少竄流到市區街道的雨水。

鹿特丹想出各種解方,除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外,也把這些解方當作一門生意。參與海綿城市設計規劃的各家荷蘭企業,後來都將這些解決方案,「出口」到其他城市。

「都市是各國的經濟活動中心,必須要維持正常運作,這意謂著必須要有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和基礎設施,」曾為紐約、雅加達等多個歐美亞城市提供氣候變遷調適諮詢的荷蘭顧問公司Arcadis水治理負責人德克(Piet Dircke)對《衛報》說,「這是個很大的商機,鹿特丹就是個都市應對氣候變遷的最佳展示櫥窗。」

多年前遭到卡翠納颶風重創的美國南部大城紐奧良,目前就是Arcadis的客戶。Arcadis目前也正在武漢,協助中國政府推動海綿城市的試點計畫。

2014年開始,中國政府選定了16個城市,進行海綿城市改造試點。北京中央政府在前三年,每年提撥四億人民幣的專項經費給這16個城市,要求這些城市在今年底前,完成至少一個試點區域。

中國的海綿城市計畫有個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就是希望透過「吸水」、「儲水」,盡量保留雨水這個珍貴的水資源,改善中國城市缺水的問題,而不是馬上排掉。

要打造海綿城市,並不容易,因為大部分都市,空間都已經非常飽和、擁擠,必須在有限空間內,找到創新的方法。「對都市計畫主管機關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將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整合到都市計劃當中,」Arcadis中國業務負責人哈文梅說。

鹿特丹在氣候邊遷調適上領先全球,主要原因之一,是良好的官民合作。

為什麼官民合作很重要?鹿特丹市政府首席水治理工程師古柏利(Daniel Goedbloed)舉例,強降雨時,街道難免會淹水,但我們要確保沿路的建築物,不會跟著一起淹。不過,市政府有公權力可以管好街道和公共空間,但沿路私人擁有的商辦、住宅,就必須有民間企業和居民一起參與,才有可能做得好。

「我們必須要學會與更多的水共生,」鹿特丹副市長赫夫倫強調,「要有心理準備,未來可能每年都要面對至少一次大水來襲。」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863

You may also like